马奎,1994年生于河南信阳,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文学院体育教研室专职教师,承担大学体育排球、羽毛球、网球、太极拳等课程项目的教学工作。在学在教期间,主持市科研项目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发表期刊论文3篇,发表会议报告3篇。2022年6月毕业,同年秋季加入人文学院体育教研室,正式开启教育生涯。尽管从教时间尚短,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的教学思维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其迅速成长为体育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以体育人,分层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研相长,跨界融合,培育终身体育者”的教学模式。
多元教学,深耕课堂
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始终秉持着“以体育人,以动启智”的核心教育理念。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健康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为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团队精神、锤炼意志品质的终身课堂。运动场上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协作,都是对生命力量的致敬,不仅是身体的飞跃,同时是精神的升华。在工作期间,通过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的课题,深化了对体育教育价值的理解,并将“培养终身体育者,而非竞技工具”作为职业信条。
在角色定位上,提出“三重身份论”: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通过科学训练提升体质;体育文化的传播者,以传统武术与现代运动融合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团队协作的引导者,在竞技对抗中培养学生直面挑战的勇气。这种理念的形成,既源于对《体育之研究》等经典文献的研读,也扎根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需求的深刻洞察。
入职两年来,承担排球、网球、羽毛球、太极拳、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授课量超过700课时。面对不同项目的教学特点,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1、分层教学,精准施教
针对学生运动基础的差异,准确的将班级划分为“基础夯实组”“技能强化组”,设计差异化训练方案。例如在太极拳课程中,为零基础学生设计“桩功游戏化练习”,通过“松肩沉肘挑战赛”降低学习门槛;为进阶学员编排“太极推手实战模拟”,结合《太极拳经》理论讲解,深化对“以柔克刚”哲学的理解。
2、科技赋能,智慧课堂
课堂上引入智能运动手环、手机相机动作捕捉功能,构建数字化教学场景。在羽毛球高远球教学中,通过手机相机动作捕捉功能采集学生挥拍动作、击球角度等数据,发现学生动作问题,指导学生针对性改进;利用AI视频分析系统,将学生动作与标准技术模型进行对比,实现“可视化纠错”。这些创新使抽象的体育学原理变得直观可感,准确指导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体系。
3、文化浸润,体教融合
在太极拳教学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带领学生研读《周易》中的阴阳理论,了解太极养生学说的魅力,让传统武术焕发时代活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武术的向往,使学生投身于传统武术的学习中,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教研相长,身正为范
研教融合,育体启智:在体育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协同发展。在学习与工作进程中,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始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为手段,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不仅是学术成长的重要标志,更能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比如在提升体育教学效率的课题研究时,引入新颖教学理念与方法,助力学生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开展体育学习,全力打造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的体育课堂,实现学术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有力推动,开启学生的体育智慧之门。
活动铸魂,德行为范:在学校体育活动组织方面,积极发挥关键作用。负责学生体测数据上传时,始终秉持严谨认真态度,确保每一项数据准确完整,为学校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提供可靠依据。协助开展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从前期策划筹备,到赛事组织协调,再到后期总结反馈,全程深度参与,力求让每一届运动会顺利举办,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精彩舞台。
在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共青城市大学生运动会的气排球项目训练和比赛中,与学生并肩作战,精心指导技术动作,鼓舞士气,最终校气排球队荣获男子气排球第四名。深知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无论天气怎样,都认真示范动作、耐心讲解要点,用对体育的热爱点燃学生运动热情,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过往的体育教育事业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清楚未来道路漫长。未来,将坚守体育教育岗位,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秉持“以体育人,全面发展”理念,为培育更多身心健康、意志坚定的学生竭尽全力 。
从初出茅庐的硕士毕业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体育教师,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每当躺在宿舍的床上,想着研究生时期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育初心的执着坚守。当清晨阳光倾洒操场,恰似第一天站上讲台那般,哨声悠悠响起,唤醒沉睡的校园,辛勤的汗水尽情挥洒,滋润着青春的成长。在体育教育这条赛道上,始终奋力奔跑。因为在其心中,每一位学生皆为等待被点燃的火种,而矢志要做的,正是那束永不熄灭的体育之光,照亮学生前行的体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