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联袂育新人,话剧舞台绽芳华——共青城市委宣传部向我院赠送感谢信,致敬师生助力《你好,共青》创演

作者:朱丽霞
摄影:朱丽霞
责任编辑:熊娜、朱丽霞
日期:2025/04/22 11:01
浏览次数:71

4月21日下午,共青城市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张石松、市文联主席刘俊、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副主任蔡敬、芸苔艺术团团长张新硕、舞蹈教师王晓艳专程来访学校,向我院赠送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对我院在话剧《你好,共青》中全程提供的支持及学生筹备排演中的出色表现致以诚挚谢意。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洪胜华、人文学院院长彭银梅、党总支副书记熊娜、副院长胡华平、指导老师李智璇及话剧团学生负责人刘嘉文共同出席赠信仪式。

感谢信传递深情厚谊 校地合作树典范

在仪式现场,共青城市文联主席刘俊代表话剧团宣读感谢信,信中特别指出:在项目前期筹备过程中,我校人文学院熊娜副书记积极响应、倾情合作,选派李智璇老师担任校方驻话剧团老师,积极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展演员选拔、排练组织等工作,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担任演员,以专业的艺术素养和饱满的热情为话剧创作注入了活力,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此次合作不仅为共青城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增添了亮色,也为校地协同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树立了典范,宣读仪式后,共青城市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张石松亲手将感谢信递交给校方代表。

多方共话育人初心 思政舞台显担当

共青城市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张石松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我校“把课堂搬到舞台、用艺术点亮思政”的育人理念。他强调,《你好,共青》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通过青年演青年、青年悟历史的方式,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薪火相传,既深化了青年一代对共青垦荒史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追寻,也探索出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新范式。校地协同打造的这部精品力作,生动诠释了‘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的育人目标,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在追寻先辈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

学生负责人刘嘉文代表参演团队发言,深情回顾排演历程:“从查阅史料到揣摩角色,我们深刻体悟到‘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共青精神。舞台上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对自身理想信念的淬炼。”

指导老师李智璇从“话剧简介、前期筹备工作、日常排练管理、定妆与演出”四方面汇报工作,聚焦共青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垦荒史、发展史;招募演员、组织培训、协调学校排练场地筹备工作;跟进排练进度、细化细节表演,分阶段设定明确目标日常管理;沉浸式还原人物形象定妆演出,通过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老一辈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化共青历史、共青精神的理解,实现“排一部剧、育一群人”的目标。他总结道:“我们用戏剧叩击心灵,让垦荒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底纹。”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洪胜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合作是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创新举措,学校师生以专业赋能地方文化发展,在艺术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这正是‘五育融合’的鲜活体现。未来,学校将深化校地协同机制,打造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坚定文化自信,锤炼过硬本领。”

以文培元启新程 协同育人向未来

赠信仪式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进一步拓宽校地在红色文化挖掘、文艺创作等领域的合作维度,共同探索“思政+艺术+实践”育人新模式,为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助力文化强市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此次《你好,共青》话剧的创排,既是校地双向奔赴的文化盛事,更是高校扎根地方办教育、服务社会促发展的生动注脚。我校将继续发挥人文社科优势,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为传承红色基因、赋能地方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0条评论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09-2024)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网络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共青城市南湖大道465号 电话:07924342912
备案/许可证编号:赣ICP备10001702